1.8年抗战死了多少川军?

2.无川不成军的抗战精神永垂青史

3.抗日战争川军死了多少

4.川军在抗战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5.有多少人知道抗战时期川军的英勇事迹?

成都人民公园抗战纪念,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70多年前,在远离四川成都1300余公里的山西黎城县,曾有这样一支川军队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携带极其简陋的装备,在李家钰将军带领下,在当地东阳关阻挡日军侵华数日,2000余名川军将士喋血战场,草草掩埋,魂守异乡,墓地无名。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温泉关战役,斯巴达军队在这个狭小的关隘依托优势地形,抵抗了3天,阻挡了在数量上几十倍于自己的波斯军队。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川军抗日战斗中,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类似的战役。

70多年前,在远离四川成都1300余公里的山西黎城县,曾有这样一支川军队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携带极其简陋的装备,在李家钰将军带领下,在当地东阳关阻挡日军侵华数日,2000余名川军将士喋血战场,草草掩埋,魂守异乡,墓地无名。

9月27日早上8点,当地这支川军队伍的10余名后人,集结于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下,举行简单的启动仪式后即驱车赶赴山西黎城县。在9月30日全国首个法定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他们将在山西东阳关,参加“铭记英雄,圆梦川军”大型纪念活动,寻找父辈们曾经战斗过的足迹。

 一场战斗

 山西东阳关血战2000川军喋血异乡

1937年9月,为了救国于危难之中,47军军长、四川蒲江人李家钰奉命率其47军从西昌出发,经成都,沿川陕路徒步北上抗日。上万川军将士长途跋涉40余日,到达山西抗日前线。此时山西已是寒冬,川军单衣奇缺。1937年11月,川军47军178师开赴黎城一带,堵击日军进犯东阳关。1938年2月,太原失陷后,日军经邯郸、武安、涉县进攻东阳关,想一举驱逐驻守长治的47军。日军进攻了三天三夜,未能逾越东阳关半步。

但最终日军由汉奸带路抄小路进攻黎城,于18日凌晨4时许,已陷入两面夹击的47军被迫撤出东阳关阵地。

此战日军伤亡在千人以上,47军英勇抗敌,壮烈牺牲者在两千人以上。

 一次纪念

 十余名川军后人千里寻找父辈抗战足迹

27日早上7点左右,十多名川军后人便早早地来到川军烈士纪念碑下,完成活动仪式后,带着川人的问候,行程1000多公里开赴山西黎城县祭奠先烈。

72岁的《川军抗战亲历记》主编刘运勇告诉记者,“年龄大了,家里的孩子本来是不让我去的,我就自己‘估倒’要来的。一直想去看看,也是达成心愿吧。”

 一份名单

 107牺牲川军名单蒲江72岁老人找了29年

一路上,72岁的蒲江县文物管理所退休员工龙腾,不停地翻看着手中的一份五页名单。名单之上写满了川军战士的名字,总计107人。

龙腾说,为了整理这份名单耗时29年,通过翻阅四川省档案馆、成都市档案馆、蒲江县档案馆,以及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四川省及重庆市所管辖的所有市区县志。在四川档案馆,龙腾收获了意外之喜,他找到黎城人民当年为川军牺牲将士立下的纪念碑,碑上详细记录了此次战役中,47军牺牲的所有排长以上川籍将士信息,一共34名。

龙腾手中的这份名单一天天厚起来,但距离2000余名牺牲将士来说仍只是一小部分。“我会用我一生的精力来还原这段历史,我想大家都能记住他们。”龙腾说。

 一个见证

 47军唯一健在老川军“我做梦都想回山西看看”

当年上万川军将士与日本侵略者殊死血战,而经过惨烈战场和时光流逝,当年参加过山西抗日的47军老川军寥寥无几。在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的帮助下,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二环路东段的一个院落里,找到了目前唯一能找到的健在老兵郑维邦。

1937年,郑维邦便参加由军长李家钰带领的47军出川抗战,1941年,郑维邦一行奉命偷袭日军占领的山西运城机场。“我们在机场外面埋伏,本打算趁敌守备松懈时,钻过铁网进去的”,郑维邦回忆,谁知道刚趴上去的七八个弟兄们,一直没动静,才发现,“铁丝网是通电的,随后工兵切断了电源,刚把他们弄下来,就被发现了,我们就朝田里跑,那几个兄弟多半牺牲了。”

“在山西参加中条山战役时,我不小心踩到地雷,右脚4个脚趾被炸断了,大腿和腹部也被弹片打中,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没得麻药,就由几个人按着,医生用刀划出口子,用钳子把弹片一个个取出,当时就痛晕过去了。”郑维邦脱下鞋子,指着脚趾说道,后来接上了3个,右耳震聋了,“没被炸死,说明我还是有打仗的命嘛。”

在得知这次“铭记英雄,圆梦川军”的活动,邀请他前往山西时,“我做梦都想回山西,看看战斗过的地方,给先走一步的兄弟们烧点纸。”郑老遗憾地说,由于四川前往山西路途过于遥远,加之身体欠佳,最终他没能成行。“可能我以后也再没机会了,只有到下面和战友们再会了。”

上述问卷还有一条:“关于十年后的中国,你想到的画面是什么?”,其中一个答案“大都市里清澈的母亲河”让我动心。这个颇有民意含量的回答,应该说也是爱国回答。这是真正观照了国家与公民,反思了义务与权利关系之后,带有期盼的回答。同时,“熊猫抱着竹子啃”的回答,也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达,不仅鲜活而生动,也反映出随着年代不同,年轻人关于国家情怀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每个人的强大,这是一条每个国民个体权利与尊严逐步得到尊重和舒展的路径。

爱国,先要弄清国家的含义,想一下“国家为我做了什么,我为国家做了什么”。对于国家,熊培云曾有个妙喻。他说国家就像珠宝盒,公民则是盒内珠宝。保护珠宝不受损,“珠宝盒”才有意义。同理,只有珠宝盒不受损,珠宝才最安全。

8年抗战死了多少川军?

对我们而言,战争的硝烟离得太远太远了,远到我们都不记得我们的国家民族是靠什么才保留至今的了。

抗日战争爆发前,四川军阀混战二十多年。但国难当头,川军毅然停止内战,出川抗日。

1937年9月,中华民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四川省、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刘湘为第二路预备军总司令,辖两个纵队,第一纵队(后改称22集团军)司令邓锡侯、副司令孙震,下辖41军(孙震部)、45军(邓锡侯部)、47军(李家钰部),经川陕公路开赴抗日前线;第二纵队(后改称23集团军)司令唐式遵、副司令潘文华,下辖21军(唐式遵部)、23军(潘文华部),顺长江东下至武汉。此外,川军第20军由军长杨森统率,由贵州出发赴凇沪战场支援。从此,川军先后共组织了12个军,30余万人,分批出川投入抗战。

如果你去过成都人民公园,你会看见在公园大门前,默默矗立着这么一尊雕塑:一名年轻的士兵,脚蹬破烂的草鞋,穿着短裤,身着旧式军服,打着绑腿,胸前挂着两只木柄手榴弹,背上背着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编斗笠,手里端着一支上着的老旧,前倾着身躯,面庞正对东方——这是“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八年抗战中,共计有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伤亡。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

川军著名将领、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坂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和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铭章宁死不屈,跳墙殉国。王铭章殉国后,所部官兵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滕县一役,122师5000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4000余人。在滕县以北的界河、龙山一带布防的13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斗,川军将士们穿得单衣、草鞋,与日军的飞机大炮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是他们拖住了日军,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宗仁曾说:这一战是川军史上最光荣的一战,没有他们,怎可能有台儿庄的大捷。此战过后,无人不知道川军,也没有人说他们是最糟的军队。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曾挥毫写挽联哀悼川军将领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名将名语

一、“川军在民族大义面前绝对不做孬种!”民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刘湘:“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二、“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四川省,川军将领杨森

三、“过去打内战,都是害老百姓。这回抵抗日本侵略,我就是倾家荡产,拼命也要同你们在一起,把日本人赶跑。”时任第八十八军军长的范绍增(樊哈儿原型)在战前动员会上对官兵们讲。

四、“只要开始抗日,我就站在战争的最前线”川军将领饶国华代表几百万川军将士向日寇的侵略,作了最有力的回答。

光阴荏苒,山河依旧,凋敝的战场遗迹静静沐浴在夕阳里。这片远离天府之国的异乡故土上,沉睡着数千川军将士不屈的英魂。也许,当他们穿着草鞋、背上简陋的武器踏上离乡之路,穿行在枪林弹雨里时,就再也没有抱回归的念想。

尽管抗日战争距今已达半个世纪之久,但历史,我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无川不成军的抗战精神永垂青史

在八年抗战中,300万国民党川军出川抗战,64万多人伤亡,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冠。

一、300万川军出川抗战

8月25日发布《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巨大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川军各将领纷纷请缗抗战。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省各界在欢送出川抗敌将士。

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8年中,四川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川军伤亡64万余人。

二、川军伤亡64万余人

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一时的。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川军在"抗日救国"感召下,出川后军纪严明,沿途鸡犬不惊,深受各地民众欢迎。抗战八年中,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十分之二,打了无数恶仗,付出最惨烈的牺牲。

三、后方民众共赴国难

八年抗战岁月漫漫,由于四川这个"大后方"是"陪都"所在地,所以负担巨大。抗战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30%以上。战时粮食奇缺,全川物价暴涨。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粮、糖、盐、火柴等,都曾限量供应。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寒线上。

四、抗战精神永垂青史

当年300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了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1944年7月7日,成都东门城门洞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长期为成都市民敬仰。

抗日战争川军死了多少

1945年8月10日,日本的广播以凄哀的声音播出投降书,傍晚后,报童拿着各种报纸的“号外”飞跑笑吼“号外!紧急号外!日本投降了!”

这成为四川抗战史上最后一个难忘之夜、狂欢之夜!消息迅速传到各州县,男女老少涌向街头、场镇,大跳大笑大唱,连不相识的人也互相拥抱。到处都在敲锣、打鼓、敲铜盆,鞭炮彻夜、火把游行。抗战牺牲者的眷属则泪糊满脸大声狂叫亲人名字:“日本鬼子投降了,你该安心九泉了!”

当年300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了川中父亲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抗日前线。1944年7月7日,成都东门城门洞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长期为成都市民敬仰。

传说:有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单薄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看来是又冷又饿,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那个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了!消息传开,百姓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啊!”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又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

1966年“”时,这座成都标志性建筑,以铜像是“国民党兵痞”的罪名被砸碎。1989年8月15日,市将塑像重塑于万年场。

83 岁的日本老兵盐谷保芳,是抗战结束55年来首位赴川谢罪的日本老兵。2000年12月1日,满头白发的他刚到成都,就驱车来到《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用黄白菊花扎成的花圈恭恭敬敬地献上,深深低垂脑袋忏悔。他坦言,4年的侵华生涯中,死在自己枪下的中国军人不下10多人。悔恨的泪水涌泉而出,他说:“我还要日本年轻人了解我们这代人在中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明年,我还要带20名日本老兵到四川来谢罪!”

站在这座神圣的铜像下,会让人耳边响起那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座铜像,不就象征着当年四川人民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吗!

川军在抗战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263991。

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统计,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0521人的1/5。?

据何应钦的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的1/5,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

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

扩展资料:

川军(包括西康省)在抗战中为全国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在1938年-1945年,国民革命军中尚有战斗力的部队30%均为川军,实际战斗人员甚至超过了中央军。

而提供纯劳力的壮丁占了全国壮丁1/5以上,其阵亡将士亦居全国之冠。

1937年9月1日,首批出川抗日的川军先头部队分2路出征。之后的8年抗战中,先后出川投入抗日前线的川军编组为6个集团军另2个军,1个独立旅。

他们转战晋东、鲁南、皖南以及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驰骋于南北战场,几乎参加了所有的对日大会战,其战绩辉煌。

全面抗战中,川军出川第一战为第43军26师和第20军在淞沪战场的血战。

26师属川军43军郭汝栋部,淞沪会战爆发后,奉命开赴上海抗日前线,与杨森的20军等协同作战。当时,该师的武器装备极差,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1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

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虽然如此,官兵的抗敌并不稍减。

在日军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和猛烈射击下,尽管工事被摧毁殆尽,伤亡惨重,仍抱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坚守阵地。白天与敌苦战,阻敌进攻,晚上又不顾疲劳抢修被破坏的掩体,准备来日迎战,前仆后继,毫无惧色。

军士“刘芳负伤不下火线,第2次重伤时还在说:‘为抗日牺牲,死而无憾!’他一直坚持到停止呼吸”;155团中校营长、代理团长强兆馥左腿被敌弹打穿,颈部亦中流弹后,仍继续和官兵一道坚持战斗。

该师官兵就是这样英勇顽强地在战场上鏖战了7个昼夜,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沪会战的70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

但该师所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个团长,2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13个……全师4000多人,仅剩下600多人”。其牺牲之惨重,于此可见。

20军在淞沪抗日前线立下战功。该军的任务是接防蕴藻浜、桥亭宅、顿悟寺、陈家行一线阵地。当时日军第9师团和近卫师团以及其他特种部队共数万之众,以这一线为重点进行猛烈攻击。

20军在此与日军激战7个昼夜,尽管战斗非常艰苦,但官兵们悍不畏死,杀敌热情高昂,多次击退其进攻,毙伤大量日军,缴获不少枪枝。

以“伤亡团、营长20多名,连排长200多名,士兵7000余人”的惨重代价,在粉碎日本侵略者迅速攻占上海的狂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百度百科——川军

有多少人知道抗战时期川军的英勇事迹?

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防区制盛行,内战之烈闻名全国。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重庆抗日胜利纪功碑书写着川军这一华章,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许蓉生(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川军将士英勇抗战的事迹,映照出了成都“轻生死重大义,坚韧不拔”的城市精神。

成都人的性格,水性至柔,雍容、平和,善于享受,但在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气概。芦沟桥事变后,川军将士纷纷请缨抗战。川军出川时,装备不足,匮乏,基本上没有医疗设备,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经历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成都将士在内的四川军民,以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以他们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至今矗立在万年场路口,它是成都人轻生死重大义,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焦汝敬,男,87岁,成都市任命参事。虽然远离战争年月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但谈起那段难忘的历史,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焦汝敬告诉记者,1938年,21岁的他刚刚从黄埔军校毕业便来到了成都。就在当时,驻扎在四川的十几个军,除他所在的95军和56军留守后方以外,其余几乎已全部出川参战,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抗战的八年时间里一直坚守在战场上,一次都没有回过家。比如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整个抗日战争中牺牲在战场上级别最高的指挥员,“直到牺牲时为止,他甚至都没有机会到自己在蒲江老家新修的房子里住过一次”;陈章文是焦汝敬刚到成都时认识的老大哥,而当1939年他随88军的范绍增出川抗战后,两人的再次相遇竟然等到了1949年之后。

不仅全川的官兵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四川的老百姓也对抗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众人纷纷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年轻人都积极报名参军参战。有一次,在人民公园举行的抗战讲演活动上,他就亲眼看见当讲演活动结束后,放在台下的大箩筐里已放满了普通市民自发捐献的钱物,而且没有一个人留下姓名。

新闻链接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抗日,从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到抗战相持阶段的长沙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等,川军先后共有300多万人参战,广大民众积极捐粮、捐款,各项军事工程动用人数更无法统计。对于这段历史,李宗仁将军曾说:“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