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山门票多少钱_石笋公园的石笋介绍
1.为什么石笋能够记录气候变化
意思是: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多彩的颜色和各异的形状,即使导游不将其比喻成像什么物件,其本身也是美轮美奂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这句话中,石钟乳和石笋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出自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扩展资料
课文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可以分为: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为什么石笋能够记录气候变化
唐朝诗人柳宗元曾经写过一首叫《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上面这只石笋孤零零的立在那里,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清孤寂的意境。
金雕独尊
与西天境界相邻的是金雕独尊,大家看看,它是不是一只大雕呢?这尊金雕是从前面的洞壁上掉来的,其形成时间至少在一千万年以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曾经要求为其入保,保价是三千万人民币,可见它有多么珍贵。 琼者美玉也,如此多的如同美玉般的钟乳,自然可称之为林,偏偏又生长这样一处如同天外仙境般的地方,岂不是天外琼林吗。睡莲听雨
shadow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房干生态旅游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睡莲又名子午莲,喜欢在水中生长,每日上午开花,下午闭合,故名子午莲。睡莲花叶秀丽,除作观赏外,其根茎即可食用也可药用。可以说浑身是宝。同时睡莲之美又可比作美人儿,所以有个女诗人曾经给她的情人写过这样一首诗:“我是你臂弯下的那朵睡莲,在黑暗中舒展着幽幽的娇颜,我用含情脉脉的笑脸,为你的一池碧水舒展……没有漂泊的疲倦,只在诗词格律里呈现淡恬,用一种不谙世事的爱恋,莞尔你粉色的梦幻……” 有一千位佛去赶海,那一定是个非常壮观的场面,至于他们赶海是不是也拾些海货,那可就不得而知了。像这样的钟乳在地质学上叫石笋,是由上面滴下的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形成的。石笋的上面有石钟乳,它们之间的点是相对的,如果长期积累石笋和石钟乳连接在了一起,那么就形成了地质学上所说的石柱。
按照一般的常识性认识,很难理解深藏地下的石头怎么会与气候变化有关。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洞穴石笋是由滴水带来碳酸盐矿物沉积形成的,而洞穴滴水是雨水通过石灰岩从地表渗透下来的,必然经过土壤层。由于植物的根呼吸和微生物活动,土壤中的空气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一方面,土壤二氧化碳的多少受温度的控制;另一方面,土壤二氧化碳的多少又能决定岩石被溶解的多少:二氧化碳含量高,水的酸度就大,被溶蚀的石灰岩就多,沉积到洞里的物质也就多;反之,二氧化碳含量低,水的酸度就小,所溶蚀的石灰岩就少,当然沉积到洞里的物质也就少。由此可见,水不但是运输物质的载体,而且也是传递信号的媒介。在从地表向地下传递的过程中,水流不但带有大气温度或降水变化的信号,而且还加入了许多地质、土壤环境变化的信号。当水最后到达洞里,从滴水沉积出来的石笋也就成了一个环境气候变化的记录器。
如何确认石笋记录的是温度变化?
实际上,从发现石笋年生长层、理解石笋如何记录气候变化的基本原理,到通过科学的方法用石笋揭示出气候变化的事实,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谭明介绍说,记录研究是古气候的基础研究,因为没有记录,一切都无从谈起。而记录研究有两件事情做起来最难,一是精确定年,二是定量重建。上世纪末,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石笋年层序列以后,全世界的石笋年层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找用年层厚度变化重建古气候的方法。不约而同的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国内外的石笋研究者都借鉴了树木年轮的研究方法。
首先,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石笋才能正确地进行气候重建。假设气候变化对每年的沉积量有影响,那么,就可以根据沉积量的变化反推气候的变化。但怎样才能正确地测定沉积量呢?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用年层的厚度代替沉积量,但前提是二者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形状奇特的石笋虽然观赏价值很高,但其沉积厚度与沉积量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因为这种石笋的单层厚度可能处处不同,所以,用它来代替沉积量是做不到的。因此,必须采用单层厚度比较稳定的圆柱状石笋,才有可能用层厚代替沉积量反推气候变化。这就是“最简单的圆柱状石笋在重建气候的研究中反而最有价值”的道理。
其次,专家们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统计规范进行层厚测量。要求不同的观测者对石笋年层进行重复计数并沿不同线路测量层厚、计算平均,而得到的数据要基本一致;还要辨认出伪年层并给出测量误差,最终才能建立基本反映年沉积量差异的层厚序列。石花洞石笋的2650年层厚序列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下一步就是用气象记录去校准层厚序列,即采用仪器记录的逐月、逐年的降水和温度数据对层厚序列做相关计算。通过这个方法就能识别出年层厚度变化所包含的气候信息。由于石笋沉积同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层厚序列都能反映气候变化。很幸运的是,石花洞石笋的年层厚度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夏季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这样,最终专家们就获得了公元前665年到公元1985年一共2650年的重建温度。石笋获取于1995年,最顶上一层的年份应该是1995年,但为什么重建气候只到1985年呢?谭明解释说,因为石花洞在1986年向游客开放以后,洞穴内空气的二氧化碳很快上升,这个过程影响了石笋沉积,因此,1986年后的石笋年层虽然也有数据,但其厚度已经不能代表气候变化,所以在温度重建中没有采用。
这项成果有助于解释全球气候变暖
在石花洞石笋重建的温度记录中,温度变化显示了两汉、隋—盛唐、宋—元和现代几个温暖时期。特别是,这条温度曲线显示从15世纪小冰期以来,北京温度就一直波动上升。将这条曲线与“欧亚夏季温度”曲线(由欧洲树轮气候学家布利法建立)、“中国年均温度”曲线(由中国科学家杨保等人建立)放在一起,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三条曲线显示的百年尺度温度变化都从一个低谷(大约300-400年前)不断上升,一直升温到20世纪,并且现在还在继续。
这种对不同记录的综合分析很重要,因为,如果比较多的气候记录都表明,早在工业革命以前,全球气温就已经从小冰期返回并不断上升。也就是说,全球变暖,除了“温室效应”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自然背景。
很多古气候学家早就注意到,太阳的能量输出是周期性不断变化的:当太阳黑子增多的时候,其能量输出就会稍稍增大,地球温度就高,反之则低。
石花洞石笋通过记录温度变化,同时也就记录了太阳的活动历史,因而为全球变暖的自然背景提供了一个重要佐证。谭明同时指出,这只是一个自然背景,可以帮助解释全球变暖的原因。但出于保护地球环境的目的,任何人都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减排温室气体行动。
气象部门对于古气候的研究过去主要靠的是取自南极的冰芯等。现在,石花洞石笋的温度记录,有助于判断气候演变,对减灾防灾和决策提供依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